为深入推进“大思政课”育人体系建设,引导马院学子在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,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高度重视、系统谋划和精心组织了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派出近年来队伍数量最多、参与学生规模最大的实践团队,分别奔赴太原市万柏林区千峰街道、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、吕梁市石楼县、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、太原团市委、武宿机场、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内涵丰富、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。
临行前,学院在二号会议室举行动员会,鼓励实践队员们在服务社会中发扬优良作风、彰显责任担当、锤炼过硬本领。院党委副书记安晓艳、团委书记冯妍、团委副书记杨思尧、辅导员闫卓恩及各实践队队长、通讯员参加会议。


院党委书记李济民老师作安排部署

院党委副书记安晓艳老师作动员讲话

院团委书记冯妍老师宣读社会实践立项情况

院团委副书记杨思尧老师主持会议

辅导员闫卓恩老师宣读《社会实践安全条约》

实践队队长代表张雨晨同学作表态发言

“青春笃行 薪火传承”赴太原市万柏林区实践队
马院“青春笃行 薪火传承”实践队赴太原市万柏林区千峰街道八个社区,开展理论宣讲、社区服务与基层调研。实践队面向居民及工作人员开展16场红色文化与廉洁教育双主题宣讲活动,深入宣讲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“山西基因”,结合基层案例剖析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进一步推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基层落地生根。队员们还同步开展多元志愿服务,体验社区治理,并赴山西自然博物馆研学,在“强信念、练本领、办实事”中展现责任担当。






“榆理青锋”红色助农实践团
马院“榆理青锋” 红色助农实践团奔赴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,开启助农之旅。队员们投身乡村教育,参与小记者站建站,助力孩子成长;深入现代农业大棚,了解蔬菜全产业链,调研发展瓶颈与相对优势以推动品牌化建设;走村入户推广“共富西阳” 小程序,带领农户接触线上销售,打通网络渠道。此次实践是落实学院与榆次区委组织部、共青团榆次区委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生动实践,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,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。





“东征赤焰 薪火石楼”赴吕梁市石楼县实践队
马院“东征赤焰 薪火石楼” 实践队赴吕梁市石楼县开展“东征寻迹”活动。队员们走访档案馆、红军东征纪念馆等,查阅资料、聆听讲解,了解东征历史,感悟革命精神;在崖头村与村民交流,感受乡村变化;观赏黄河奇湾领略自然与历史交融之美。同时,队员们还撰写调研报告、制作宣传视频,借新媒体宣传当地红色文化与乡村新貌。





“赤心筑梦 航途砺行”赴武宿机场实践队
马院“赤心筑梦 航途砺行”实践队赴武宿机场有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。队员们承担登机牌打印、值机引导、行李托运协助等工作,并为老年及特殊旅客提供帮扶,维护候机秩序。实践中,队员们通过观察流程、亲身体验操作和复盘总结,了解民航服务体系及岗位责任。活动结束后,队员们认真撰写实践报告,分享民航工作者的故事与感悟,充分展现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。






“彭真迹忆 马院传薪”赴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实践队
马院“彭真迹忆 马院传薪”实践队赴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开展调研活动。队员们认真参观展厅、仔细研读资料,并与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,全面了解了彭真事迹以及中共太原支部的发展历程。期间,队员们参与了“清风晋韵”主题系列视频的创作。此次实践是对学院与彭真纪念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的落实,增强了同学们讲好先辈故事、传承红色精神的自觉与动力。






“青力助梦 团途履新”赴太原团市委实践队
马院“青力助梦 团途履新”实践队赴太原团市委开展了政务实践活动。队员们深度融入多个职能部门开展工作。在青年发展部,队员们协助梳理创业政策,优化“青年驿站”的宣传;在宣传部,积极参与新媒体内容策划;在组织部,认真学习基层团建与团员管理流程,参与数据整理。此次实践落实了学院与太原团市委的联学共建协议,成功搭建起了校地协同育人平台,有效锤炼了队员们的综合能力。




“师魂赓续 红脉相传”赴国师纪念馆实践队
马院“师魂赓续 红脉相传” 实践队赴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。队员们参与了全民族抗战88周年纪念活动,参观文物史料,聆听峥嵘史实;走进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史实展,回溯先辈足迹;开展 “党的礼赞” 朗诵及 “红色阵地的青春对话” 主题活动,抒发爱国情怀,分享实践感悟。期间,队员们担任志愿者,开展红色故事讲解、现场秩序维护等服务。此次实践活动落实了学院与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共建 “大思政” 实践基地的合作内容,进一步坚定了队员们传承红色基因、砥砺报国之志的信念与担当。







青春点亮奋斗之炬。2025年,马院学子通过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,将青春智慧融入乡村振兴,让红色基因焕发活力,以实际行动彰显了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青春誓言。未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深入挖掘“实践育人”内涵,积极促进课堂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,引领广大青年学子争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。
初审:冯 妍
复审:安晓艳
终审:李济民